客服QQ:81620600丨新闻发布QQ:396082688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动态 > 安徽 > 正文

“产业+金融”助力精准扶贫

华中企业新闻网  2018-10-11 15:14  网站编辑

    日前,记者来到界首市光武镇小李庄村薄壳山核桃家庭农场,看见该村贫困户李士玉正在给核桃树苗除草施肥。包括李士玉在内,小李庄村今年共有18户贫困户通过金融扶贫贷款与家庭农场合作经营,每年可获得3000元保底收益,还可在农场里务工,月工资在2000元左右。

    薄壳山核桃家庭农场主叫李兰峰,今年47岁,初中毕业后一直在外打工。经过多年打拼,积累了一定资金的李兰峰想利用家乡土地资源发展致富项目。 2016年,李兰峰结识了江苏省常州金土地薄壳山核桃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何雅萍,并学习了薄壳山核桃种植技术。2017年,他返乡发展薄壳山核桃种植产业。

    “在镇村负责同志和村民的帮助下,我投资300余万元,流转土地700亩,于2017年5月成立了薄壳山核桃家庭农场。 ”在李兰峰的农场里,他栽植了50棵当年挂果的大棵薄壳山核桃树、50棵两年挂果的山核桃树,其余都是5年后挂果的山核桃树苗。常州公司派技术员指导果树栽植养护,30多名贫困村民负责打药、除草、施肥。 “5年后,每株核桃树能够挂果20至30公斤,每亩地收入达3万元以上,丰产期能够达到70年。 ”李兰峰告诉记者。

    近两年来,光武镇不断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大力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为实现持续脱贫、稳定脱贫,光武镇还把金融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抓手,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及家庭农场的带动作用,逐渐探索出一种“金融+家庭农场+贫困户”的扶贫模式。

    “缺资金缺技术,是制约一些有发展意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瓶颈。通过扶贫小额信贷的支持和家庭农场的带动,把一家一户的小额扶贫贷款集中起来,由家庭农场用于扩大再生产,把农场做大做强,从而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贫困户稳定脱贫,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 ”光武镇副镇长贺浩说。

    据贺浩介绍,以前农民习惯于耕种自己的田地,不愿意转让土地去给农场做工,“金融+家庭农场+贫困户”模式正好破解了这一难题。一方面,镇里以培育壮大家庭农场为突破口,引导和鼓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村干部、科技大户、农业能手,通过承租的形式,发展家庭农场;另一方面,积极引导贫困户通过土地、劳务、扶贫小额贷款等形式与家庭农场合作经营,贫困户带着土地和自身的劳动力来到了农场,既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劳作,年底可享有保底合作经营收益,还能务工挣钱,从而实现了家庭农场发展与贫困户脱贫“相辅相成、互利共赢”格局,可谓一举两得。

    “我的3亩土地流转给家庭农场后,今年又把5万元扶贫贷款投入家庭农场合作经营。我自己又在农场里干活,每天有工资,加上土地流转费和每年保底合作经营收益3000元,一年这3项稳定的收入,脱贫没有问题。 ”贫困户徐乃新自信地说。

    在扶贫贷款发放上,小李庄村按照“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力强不强、四看有无读书郎、五看围绕什么产业忙、六看是否诚信和善良”的“六看”总原则,并广泛征求“老支书、老党员、老模范、老妇联主任、老族人”的“五老”意见,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建档评级授信,量身定制脱贫方式分类对接,助农脱贫。

    今年1月至8月,光武镇已累计向48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435万元,其中9户自贷自用,478户与家庭农场合作经营,实现了符合条件的贫困户“贷得到、用得好、还得上、稳脱贫”目标。

    “‘金融+家庭农场+贫困户’模式,不仅解决了农场用地、用人问题,而且也解决了发展壮大需要的资金问题。 ”李兰峰告诉记者,他计划在5年内将家庭农场面积扩展到1000亩,在林下养殖鸡鸭等家禽,把光武薄壳山核桃家庭农场建设成集加工储藏、生态种植、观光休闲、农业电商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为周边村民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带领乡亲实现脱贫致富。(记者 安耀武 通讯员 徐良)

    ·记者手记·

    近年来,“金融+家庭农场+贫困户”金融扶贫模式在我省广大农村悄然兴起。在这种模式中,政府设立风险金并全面贴息,银行以基准利率发放贷款并建立绿色通道,贫困户依托扶贫小额信贷与家庭农场合作经营,由家庭农场牵头用于建设农业设施,发展种植业,从而顺利实现增收脱贫。这一金融扶贫政策的最大亮点就是“四跟四走”:贷款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鼓励、激励贫困户用好扶贫贷款、发挥聪明才干,大户能人围绕市场需求及本地优势特色产业,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务实高效地发展家庭种养业、简单加工业,为实现持续脱贫、稳定脱贫探索出一条新路径。来源: 安徽日报

来源:云企网-华中企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