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QQ:81620600丨新闻发布QQ:396082688
当前位置: 主页 > 招投标信息中心(供需平台) > 文艺 > 正文

功不唐捐——邯郸有个刘凤臣/王惠正

华中企业新闻网  2018-10-22 16:26  网站编辑

 

     
        《战国策·齐策》中云:“鸟同翼者而聚居,兽同足者而俱行。”人生亦如是。我与邯郸书家刘凤臣先生因书艺而结缘,或聚或行,携手共进,由书友而成挚友,进而称兄道弟。

         时辛卯仲夏,缘于工作缘故,接到刘凤臣兄的书稿——草书唐诗一百首长卷,由金运昌先生题写书名,拟由我担纲责编,由黄海数字出版社出版一本他的书法集。观其唯美生动的草书,翩若游龙,矫若惊鸿,让我啧啧称叹。每每与凤臣兄电话交谈时,兄台谦逊、豁达、诚恳、盛情,大有相见恨晚之意,最后两句对白总是少不了:“来邯郸玩啊!”“好的,有机会我一定去拜访您!”

         又是仲夏,我报名参加在北京中国书协培训中心的书法班学习,是齐作声导师的课。因我在北京有业务推迟了一天才到,教室里也仅剩一个空座。后面的女同学听我的口音是老乡,跟我搭讪,问我的名字。我说我叫王惠正,她说久仰大名。此时我的同桌倏地站起来,转过身来紧紧地攥住我的手,也说了句久仰大名。他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眼里充满了幽默和欣喜。我正在迟疑中,他开言了:“刘凤臣”!言语掷地有声。霎那间,那种激动、兴奋、㤞异之情一股脑地涌上心头,溢于言表。两双颤抖的手摇在一起也足足有几分钟。没想到邯郸没去成,在结交的一年后于北京见了面,且成为了同窗同桌,这不是缘分和戏剧性的巧合么?!

         之后,邯郸因有了凤臣兄这个好友,因此也成了我经常光顾的地方。与凤臣兄交往久了,发现他是个不失幽默且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确不简单。
刘凤臣,生于鼓山脚下的刘岗西村,是一个真正地挟裹着质朴、纯真的农家子弟。18岁那年,他初到彭城当代课教师。就是彭城这座千年古镇——磁州窑的发祥地之一,成了其接受艺术进步的第一站。也正是在彭城陶瓷子弟学校的教学相长、耳濡目染,使得他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凤臣兄好学上进,后来便考上了师范学校。正规的学校教育,让凤臣兄视野大开,受益匪浅。自此,他对艺术的追求也便一发不可收拾。

         后来凤臣兄被分配到政府机关部门工作。闲暇之余,他陶醉于书法及装裱艺术,可谓是几近痴迷。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笔耕砚田。他曾创办过博雅装裱艺校,出版过《书画装裱三字经》,也培养了大量的书画装裱人才。正如《孔子家语》中所言:“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而改节”。他在《翰墨情缘》一文中这样写到:“自书自裱,欣赏把玩,乐在其中,也其乐无穷。多少次夜读与临摹,多少次的兴奋与狂喜,多少次的无奈与惆怅,多少次与亲人的生死离别让我痛不欲生。几十年了,坎坷的旅途上,艰辛的滋味只有自己知道……。”诚然,“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

       佛家有语云:“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可以理解为:世上所有功德和努力,皆不会白白付出,成功要象打磨玉一样,终将获得回报。“功不唐捐”,凤臣兄将其视为的座右铭。

       “伏久者飞必高”。后来,凤臣兄当选邯山区书画协会主席及政协书画院院长,期间他不负众望,积极能干,精心组织、策划了一系列大型书画活动,功不可没。然而他并没有固步自封,反而更进一步激发了他学习书法的动力。凤臣兄是个认真的人,除了表现在装裱技艺上的不敢旁鹜,表现在学习上也是苦心孤诣,一丝不苟。凤臣兄在书法艺术创作上,是睿智的、聪慧的,他具有极高的天赋和灵性。在中书协进修培训期间,我发现他具有极强的临帖能力。一本法帖,置于案前,笔法巨细,总能驾驭得形神兼备。同时凤臣兄又是勤奋的,刻苦磨砺,深得齐作声先生的真传,成了我们学生中的佼佼者,直至最终成为了齐先生的得意门生。如此以往,在书法造诣上更是突飞猛进。时至今日,称得上是人书俱老,却正是他人生创作的顶巅和高峰期。
这些年,凤臣兄的书风由原来取法明清到如今的取法晋唐,完成了其书风上重大的转变。尤其是他做到了对草书的精研,完成了对草书从平实到充满趣味和古意的审美价值取向的转换。他是在“兼善”“博深”的基础上,所达到的“下笔无滞”“无间心手”“忘怀楷则”的自由境界。

         学习书法是个渐进的过程,是从“初学分布”到“既正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的过程。凤臣兄在二王手札及孙过庭《书谱》上用功最深,《书谱》笔法有“凛”有“温”,有“鼓”有“和”,凤臣兄十分注重在学习中探求古人对美的追寻和创造,欣赏他们的风骨和恣意洒脱,探寻他们的精神,以达成自我的人格的调整和完善。从而将古人的书法与文人精神融汇贯通,视为莫大满足。久之眼光广阔,志趣高深,集众长为己有,自然笔法荦荦不群。自然胸中餍饫,腕下精熟。

        “书须熟后生”“草贵流而畅”,清代蒋和《书法正宗》也言到:“熟后生则入化境,脱略形迹,则有一种超妙气象。”学书应先生后熟,熟后而生,方能新意时出,超妙入神。“世间无物非草书,”学书工夫到时,信手拈来便皆成妙谛,是一种成熟之极、精到之极的率真表现,凤臣兄追求的正是纯熟的技巧和高度意境的完美结合,所以我们能在其作品中欣赏和领略到,他所追求的那种无意于佳乃佳的天真烂漫,自然也就能读懂其作品中的那种气格高深的意境。其实,作品技法水平的提高就是在生熟间互为转换、不断提升的过程。换言之,对凤臣兄而言,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一个曲折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一个为之付出无数汗水和艰辛的过程,一个经历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历练过程。

        “功不唐捐”,此言甚是。
        岁次戊戌,又是仲夏,刘凤臣书法暨装裱艺术展在邯郸市博物馆隆重举行,并首发了《艺途留痕——刘凤臣书法·装裱·诗文选集》这部鸿篇巨制。无疑,这是凤臣兄从艺几十年来的一次全方面展示。正如他在开幕式致词中所言:“这是对我从事艺术的一个小结,是对培养我的良师益友及文化底蕴十分浓厚的古赵邯郸的一个回报,是我艺术道路上的‘助推器’,我将沿着先贤大师的足迹,永远地匍匐前进……

        凤臣兄是书法艺术道路上的跋涉者,在他前行的路途上必将会留下他坚实的留痕。我作为他的同行者,深感钦佩和骄傲,时不时地会驻足向他投去坚定、赞许的目光。
 
    (本文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烟台市寰球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

来源:云企网-华中企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