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QQ:81620600丨新闻发布QQ:396082688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禹州实践

华中企业新闻网  2020-05-22 18:03  网站编辑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它不仅承担着县域的经济发展任务,而且也赋有改善全域社会民生的责任。因此,只有县域经济得到高质量发展,国家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兴旺发达、民众安居乐业的治理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河南时,提出县域治理“三起来”的重大要求,为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县域经济明确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高标准谋划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走出一条富有地方特色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子。

基本情况

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因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此而得名。全市辖26个乡镇(街道)、679个行政村(社区),总面积1461平方公里,总人口130万。201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33.2亿元,同比增长7.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3亿元,增长1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9.1亿元,增长1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75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220元,分别增长7.8%和9.4%。

近年来,禹州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培育壮大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能源、建材两大传统主导产业,装备制造、中医药两大接续主导产业,钧陶瓷、发制品、铸造、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禹州农业经济特色明显,形成了中药材种植加工、红薯种植加工、畜牧养殖三大产业,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40万亩,红薯种植面积35万亩,拥有全国面积最大的迷迭香标准化种植基地和河南省唯一一家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

禹州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都地,是中国“五大名瓷”之一——钧瓷的唯一产地,也是明清时期全国四大中药材集散地之一,夏禹文化、钧瓷文化、中药文化源远流长,素有“夏都”“钧都”“药都”之称。近年来,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生态魅力市”“中国最具魅力宜居宜业宜游城市”“河南省文明城”“河南省林业生态市”等称号。

取得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一)坚持产业培育,夯实发展动力。深入开展“产业转型发展促进年”行动,装备制造及绿色铸造、医药健康及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及建材、食品、钧陶瓷、发制品等7大制造产业增加值增长7.8%。大数据产业加速布局,成立大数据产业联盟,发展大数据、互联网关联企业项目50余家,8家大数据企业总部落户禹州,颍云物联网小镇入选工信部“2018年物联网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示范项目”,“第五届国际智能信息新技术大会”在禹州召开。

(二)坚持项目优先,厚植发展优势。强力推进“69177”投资促进计划和“五大建设、五大战区、五大行动”战略,扎实推进开放招商,如期成功举办药王孙思邈医药文化节、禹州中医药交易会和禹商论坛。2019年,全市69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87.3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招商项目39个,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14.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4亿美元。

(三)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政务平台搭建完成,694项政务服务事项纳入综合窗口办理,市审批事项“网上可办”实现率达到100%。财税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医药卫生、社会保障、教育、住房等领域改革稳步实施。

(四)坚持城乡融合,提升发展面貌。强力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45个百城建设提质工程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0.9亿元,颍川桥、城市森林植物园改造提升等36个项目建成完工,先后荣获“全省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工作先进县市”和“中国最具魅力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五)坚持民生至上,共享发展成果。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新增创业实体9758家,禹州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园获批“河南省第五批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城镇新增就业、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社会保障不断加强,城乡低保及特困供养救助标准持续提高,先后完成13所农村敬老院实施提升改造,591户农村危房完成改造,7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开工建设7380套,706套经济适用房建成完工。城乡教育均衡发展,29个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项目建成投用,32所农村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全部竣工,全市“大教育”格局已经形成。

当前禹州正处在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所以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特别的严峻和复杂:一是转型提质发展任务艰巨,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没有根本解决,多数行业处于产业链末端、价值链低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二是两大接续主导产业和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出现波动,实体经济困难突出,稳增长、保态势的压力依然很大。三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与各种结构性、体制性问题交织叠加,发展环境、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方面还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策与建议

(一)立足市情实际,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树立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鲜明导向,把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以装备制造、铸造、能源、建材、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领域为突破口,实施智能制造引领、重点技术攻坚、传统产业提质、新兴产业培育四大行动,打造一批“三大改造”示范企业和省级绿色工厂、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推动传统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继续瞄准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和国家支持的重点领域,大力发展生物医药、5G、智能制造等由前沿科技带动、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新兴产业和项目,推动新兴产业倍增式发展。

(二)提升产业园区,努力打造新型产业集群。认真落实创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三年发展规划,着力建设装备制造、医药健康、发制品、新材料、大数据五大产业集群,推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倍增、技术创新建设、两化融合、节约集约可持续发展、产城融合发展五大创新提升工程,切实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加强陶瓷专业园区、绿色铸造示范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建设,初步形成“一区多园”发展格局和优势产业专业集聚区。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更加注重产业建链、补链、延链,大力推进“龙头+配套”集群发展、“基地+基金”集聚发展、“存量+增量”同步发展,打造主导产业优势明显、关联企业协同配套的优势产业集群。

(三)坚持改革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活力。持续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续开展“减证便民”改革行动,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推动“双随机、一公开”在市场监管领域全覆盖、常态化,推行信用监管和“互联网+监管”改革、对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证照分离”改革,充分释放市场的潜力和活力。     (四)坚持城乡统筹,积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共建,信息互通,设施互联,服务共享,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平等交换,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促进城乡深度融合。

(五)坚持民生为根本,扩大发展成果共享。坚持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深入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全力打好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收官战,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学质量。加快“健康禹州”建设,全面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救治网络体系,加快形成分级诊疗、有序就医格局。认真落实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困难群众大病补充保险制度,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兜牢群众基本生活底线。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切实做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工作。实施万村通客车工程,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公交”,使群众出行更加方便快捷,让老百姓更实在地感受到高质量发展的温度和幸福生活的质感。(禹州市政府办公室王天帅供稿)来源: 中国网县域经济   |  作者: 青梅

来源:云企网-华中企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