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QQ:81620600丨新闻发布QQ:396082688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动态 > 安徽 > 正文

亳州市谯城区:深耕“三农”沃土 赋能乡村振兴

华中企业新闻网  2022-04-11 11:43  网站编辑

做好有效衔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去年以来,亳州市谯城区多举措发力,精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可谓亮点频现。

高位推进乡村振兴

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做好有效衔接。谯城区不断健全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机制,累计开展十二轮动态管理工作,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自然增加123人,自然减少2069人。开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集中排查。发现问题7325条,已完成整改;按照应纳尽纳工作要求,严格监测识别程序,2021年新识别监测对象93户277人,安排帮扶责任人75名,落实帮扶措施506条。全力巩固“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成果。落实“四带一自”特色种养提升工程资金3678万元,发放教育资助资金2313万元,资助学生42225人次,全区脱贫人口60140人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应保尽保,享受“351”政府兜底4771人次、支出404万元,享受“180”慢性病门诊119488人次、支出 740.26万元,慢性病门诊费用报销比例达94.29%。发放农村低保金23610万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1203万元、孤儿基本生活保障金1558万元。完成危房改造249户,拨付到户补助资金590万元。完成农村饮水工程维修养护33处。

围绕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高位推进乡村振兴。坚持顶格推进,明确发展定位。聚焦“六一战略”实施,围绕“世界中医药之都”核心区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去年累计安排乡村振兴资金3.54亿元。全年选派科技特派员71名,培训新型职业农民700人次。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围绕产业兴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谯城区大力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两强一增”行动。建设15个优质专用小麦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片、14个玉米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全面提升粮食绿色生产水平。全面推行“包村联户”农技服务。农业机械注册登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12608台。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329.79万元。实施农机深耕整地作业任务30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3.5%以上。

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建设10个万亩连片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辐射带动全区发展优质专用小麦114.23万亩,其中优质专用小麦订单生产面积99.28万亩。2021年度1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居全省前列。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中药材种植面积保持在85万亩,标准化种植面积28万亩。全年完成蔬菜种植面积75.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37万亩。大力发展朝天椒规模种植,落实奖补资金835万元。积极推广古井镇羊肚菌、十河镇大球盖骨菌等特色产业发展,食用菌培植面积达2200亩。

加快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建设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5家,加快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深入推进“双招双引”,积极组织“文化旅游、乡村振兴、食品制造及一二三产融合产业链”招商,上报有效招商信息52个,总投资达72.6亿元,其中已签约项目9个,签约资金10.56亿。实现网上农产品销售超26亿元。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围绕生态宜居,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5110户改厕任务,卫生厕所逐步普及;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所有村开展了村庄清洁行动;完成村庄规划分类和试点工作;建立有毒有害垃圾“户集、村收、镇储、区转”四级回收体系,全年回收有毒有害垃圾约270吨;全面建立河湖长促进机制,及时整治河道突出问题,彻底解决了100余户村民生活污水直排龙凤新河的水污染问题。定期对相关责任河湖开展河湖巡查调研活动,并对巡查发现的河道问题进行现场交办,做到立行立改。创建了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林拥城”现代林业示范区;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个、省级森林村庄4个,森林村庄创建率达到30%。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7%、秸秆产业化利用率达47.9%;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技术覆盖率达91.6%、小麦化肥利用率达41.2%。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道路248公里;实施危桥改造项目34个。

围绕乡风文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打造农村文明创建活动阵地。创新设立“1+24+274+N”四级工作体系,积极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作用,成立600余支志愿服务队,在农村地区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2.1万余场,举办“助力乡村振兴 共建美好家园”农民广场舞大赛、“非遗展演进乡村”等活动100余场次。开展文艺家进基层活动,持续为农村孩子开展书法、绘画、舞蹈等公益培训班,受益人数已达2万余人。为全区250个农家书屋配送图书17750册。

倡树农村文明新风尚。开展“移风易俗 弘扬新风”系列宣传活动300余场。全区村和社区全部建立红白理事会并制定章程,完善村(居)规民约,实现“两个全覆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去年全区6人入选“中国好人榜”、3人入选“安徽好人榜”、12人入选“亳州好人榜”、19人入选“谯城好人榜”,中国好人获评数量连续3年排名全市第一并走在全国县(区)前列。

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围绕生活富裕,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完善公共服务,全区村卫生室完成标准化建设,完成率100%。持续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和“千医下乡”行动。完成4所区级特困供养中心升级改造。为全区14785名农村低收入的失能失智老年人发放补贴,覆盖率达到73.9%。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100.7%、96%以上。

推动“两改革一发展”。深化农村“三权分置”改革,全区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18万亩;推进“三变”改革,参与“三变”改革的农户数29613户,“三变”改革的项目数284个,其中通过资源资产资金入股开展“三变”改革的村181个,财政累计资金投入16086万元。持续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采取“联合体、组合投资、优先股”模式,确定扶强扶优村24个、扶持薄弱村12个,优化资金、技术、人才等配置,提升产业层次。全区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强村36个。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发展到8242家、占全市的29%,注册家庭农场发展到约2655万家、占全省的13.3%。全年推荐13家合作社、10家家庭农场申报2021年度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合作社。(|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刘景侠)

来源:云企网-华中企业新闻网